第51章 曹孟德行道论军要 独孤彻阵前呈辩驳
作者:Totentanz   幻想三国从反白衣渡江到三兴炎汉最新章节     
    步步为营计自然不是浪得虚名,只要打成正面决战,就是立于不败之地。纵然外围被搅乱,但此番赖夏侯惇奋勇拼杀,刘子扬指挥若定,魏军徐徐撤退,损失倒也不大。
    “哼,张飞赵云竟亦在此,难怪他关羽有恃无恐。”夏侯惇这一仗吃了点亏,很是不服气。
    刘晔道:“今日一战,既探得蜀军虚实,亦无需再进,不若坐等魏王大军,汇于一处可也。”
    夏侯惇清楚关张赵三人的水平,此刻也不是逞能的时候,遂收缩中军,后退数里严密驻守,不题。
    待不多日,曹操亦引军至,问道:“闻元让前日大战关羽,却作何状?”
    夏侯惇道:“唉,吾老迈无能,不负盛年之勇矣,前日听子扬反客为主计,却为彼张飞赵云冲乱军阵,无功而返,有失孟德之托也。”
    曹操本姓夏侯,后其父嵩作宦官曹腾养子,遂改姓曹,与夏侯惇、夏侯渊是本家兄弟,所以对曹家与夏侯家都很看重,加上早期创业多承这群兄弟的支持,使曹操很看重亲情,平日与同辈宗族基本都是以表字称呼。(三国志等官方史书均无曹操来历记载,故借演义之述以表曹操重宗亲之说。)
    曹操道:“哦?张飞赵云亦在?呵呵,趣事。”语气中丝毫没有责备之意。略作思考,又道:“云长如何布军啊?”
    夏侯惇把刘晔图本交给曹操。
    曹操仔细看了一番,谓左右道:“再探再报。”
    时夏侯渊子夏侯尚随操于军,待夏侯惇回本营后,夏侯尚甩出自己的疑问:“族伯已送关羽布防图本至,所绘甚是详细,大伯何以再令探之?小侄不解,还请大伯明示。”
    曹操道:“哈哈哈,战局瞬息万变,为将者岂能惟一图以定方略乎?”
    夏侯尚又道:“既图本不可靠,大伯审视良久,又是何故?”
    曹操继续解释道:“先后对比,可知敌之虚实,知战之伤损,知将之能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汝妙才(夏侯渊字妙才)之子也,休堕乃父之名,当谨记之。”
    “多谢大伯指点,小侄定不负厚望。”夏侯尚谢道。
    蜀军这边,曹操大军到达的消息还是让中下层将士议论纷纷,虽然近期曹军多处作战连连失利,但面对曹操,多少存在一些胆怯心理。
    关张赵也并不轻松,虽然三人都曾各自单独面对过曹操,但基本都局限在局部战役层面,总体决策的拍板基本都是刘备在做。如今第一次在一场大的方面战役中面对曹操,还是有不小的心理压力的。
    至于独孤彻,现在位居参军位谋参军事,反而比自己领兵面对各路高手时轻松的多。
    其实蜀军现在有一个致命漏洞:兵力不足。刘贤所守襄阳东南一线只有五千军马,假如曹操摸清虚实,遣一支军从此进攻,绝对是一个突破口。
    任何事物都要辩证的看待。被动防御虽然能充分的依托地利,有效阻挡敌军,但这地形也正是其缺陷所在:敌人想打哪里,就打哪里。失去主动权只能疲于奔命,更兼蜀军兵力劣势,很难分兵,若处处皆备,则处处皆寡,更容易被直接突破。
    王甫等谋士忧虑东南一线,向关羽建议加强东南防御。
    关羽对这个状况也比较惆怅。东线主力四万五千人,面对曹操大军已是捉襟见肘,北线霍峻面对曹仁也绝非易事,从任何一处抽调兵力都不现实。但如果维持现状,如果曹操分出两三万兵力攻击刘贤防线,江河地利必被突破,甚至蜀军也会被包饺子。
    但关羽还是不想分兵防备,他更想主动出击。先干掉他一部,打击一下士气,对防守方是很有利的。
    独孤彻对于参谋们的意见其实另有想法:用将换兵。东南一线如果交给张飞或赵云虚张声势,曹操就算派遣偏师或许也不敢贸然进攻。这样反而可以钳制一部分魏军,为主力寻找战机创造条件。见关羽似乎也不支持分兵防御,遂即提出如上看法。
    关羽道:“嗯,博研所言甚合吾意。二位贤弟,孰愿往之?”
    这么多年赵云熟知张飞脾气,干曹操的活他是绝对不会让出来的,遂主动请缨道:“云愿往。”
    张飞见状,兴高采烈:“哈哈哈!子龙兄弟甚是厚道!愚兄在此谢过。”
    “皆为国事耳,何谢之有?”
    ……
    曹操到来,自令士兵休整。翌日,率夏侯惇前部进军,欲再探虚实。
    两军相见,曹操挥鞭直指蜀军道:“云长无恙乎?”
    虽然是敌人,但曹操还是很欣赏关羽这位义薄云天的虎将的。
    关羽拍马前行数步道:“劳曹公挂念,恕关某不敢当。”
    寒暄一时,曹操忽道:“闻云长帐下新得一人名独孤彻者,安在哉?”
    独孤彻听罢很是诧异:能被这老家伙点名可不容易。当下目视关羽,问询如何应对,关羽略一点头,示意无妨。
    遂出列应道:“在下便是。”
    曹操打量一番后道:“嗯,哈哈哈,有胆魄!果是一表人才,却不知玄德公受汝何职?”
    独孤彻莫名有种不祥的预感。但还是回答道:“武略将军,任参军职。”
    曹操沉吟道:“嗯…如孤授汝镇南将军,行封侯事,可愿归降?”
    草!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独孤彻飙出一句母语,心道:这简直是要把自己架火上烤啊:本来自己根基就浅,又与刘备非亲非故。不论回答愿与不愿,这一句话都足矣让蜀汉文武对自己产生嫌隙。
    一众将领也很是惊讶,还有不少人心生嫉妒:被敌军首脑高规格拉拢,凭啥啊?
    张飞则是难掩愤怒,骂道:“曹操老儿!忒不厚道!岂有此理!”
    关羽亦很愤怒,但还保持着礼貌,道:“曹公如此行事,有失道义。”
    然而曹操却不说话,只是等待回应。
    此时独孤彻脑子飞速运转:这根本不是爱才招揽之举,哪有当着人家面挖墙脚的?这就是纯正的离间计!所以自己需要想一个绝对合理的效忠刘备的原因。
    遂应道:“忠良事一主而终,焉有背主求荣之理?”
    曹操道:“良禽择木而栖,吾久闻汝事迹,何故屈身反贼?”
    行,又拿正统压我。独孤彻略作思考,正色道:“主公乃天子亲认皇叔,更有衣带诏为证,汝无凭无据之语,莫非贼喊捉贼?”
    曹操却不恼怒:“吾向来爱才,今知汝才能,愿以天下大事相托。且识时务者为俊杰,何不弃暗投明?”
    独孤彻又道:“呵呵,曹公虽欲授镇南之衔,乃知吾之事后而授也;主公自吾投效便破格提拔,高下立判,岂能同日而语?士为知己者死,曹公莫要再言!”
    诸葛亮不过隆中一书生,能为一个风雨飘摇的蜀汉鞠躬尽瘁;姜维甚至连先帝都没见过,却甘愿为之血染疆场,至死方休。除去那个崇高的理想,也是对知遇之恩的最高报答。
    曹操听罢,叹道:“唉,惜孤不能早识博研也。”叹罢,隐入军中,也不做攻击指令,竟一日平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