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孰真孰假
作者:潭云   我要成为天下无敌最新章节     
    冷若霜可不管朱佑樘受不受到震撼,困不困惑,她又接着说道:“《竹书纪年》对人们的震撼,在于它所记录的史料与《史记》所描述的不单只内容不同,而且价值取向相异。竹书纪年描述了从夏朝到战国时期历代所发生的血腥政变和军事冲突,根据《史记》所记载,商朝太甲被伊尹囚禁3年后,伊尹见太甲改过自新,便郑重的将国家交给他。太甲复位后,沉痛接受教训,成为了一个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圣君。
    不过,《竹书纪年》对此却有不同的描述: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7年后,太甲潜回杀掉篡位的伊尹,并改立伊尹的儿子伊陟和伊奋继承伊家。杜预说“此为大与《尚书》叙说大甲事乖异,不知老叟之伏生,或致昏忘,将此古书亦当时杂记,未足以取审也。”
    由于《史记》采用纪传体来记述事件,竹书纪年的出现,可以从另一角度审视史记内容,如“夏启杀伯益”、“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共伯和干王位”,与史书有极大差异。又如《竹书纪年》记载:“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可能是指周懿王元年,郑地区清晨时发生的日全蚀,可据此推定周懿王元年的真实年份。
    由于《竹书纪年》出土于晋朝,所以它是咱们华夏唯一留存的未经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编年通史。
    《竹书纪年》比司马迁着的《史记》还要早成书二百年。古本《竹书纪年》里说,商王朝自盘庚迁殷后,经过二百七十三年被周朝所灭,而《史记》记录为七百七十三年,两相对照,后者的记录整整多了五百年。古本《竹书纪年》与《史记》的这一段公案,我认为《竹书纪年》才是正确的,因为一个王朝很难存在五百多年,所以两百多年说更为合理的。所以这件事,我倾向于《竹书年记》正确的可能性更加的大。
    我觉得《竹书年记》对历史、文学、文字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竹书纪年》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时限的记载与认定,更是拥有其他历史文献所难以替代的作用。”
    听了冷若霜的这一番话,朱佑樘心中不由得泛起一丝涟漪。他不知道冷若霜说的是真是假,他凝视着冷若霜,试图从她的眼神中找到答案,但却只看到一片深不可测的淡定。然而,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告诉他,冷若霜绝不会欺骗自己。
    朱佑樘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激荡的情绪,缓缓开口道:“嫂嫂此番言语,着实令小弟惊愕不已!小弟读书读了十几年,从未看到过嫂嫂所说的这些东西,仿佛我这十几年的书白看了一样。”
    冷若霜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仿佛她早就料到了朱佑樘的反应。她轻声说道:“我所说之言,尚不及书中所记载的万一。若你想听更多令人震惊之事,我也是能说的,只怕............,只怕............,只怕你未必承受得住。”语音未落,屋内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起来,压抑得人几乎喘不过气来。
    朱佑樘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缓缓说道:“反正你已经说了这么多让我震惊的话了,再多说点也是没关系的,我承受得住。”他的声音虽然平静,但眼神中却流露出一丝很是复杂的神色。
    冷若霜见朱佑樘这样说,也就不客气了,只见她微微一笑,然后轻启朱唇,继续说道:“根据《史记》上的记载,尧舜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度。当尧年老体弱之时,他并没有将部落首领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子孙,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舜作为接班人;而当舜步入暮年之际,同样将部落首领之位禅让给了禹。尧舜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权力交接,原因就在于舜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被人们赞誉为‘有德之人’;而禹则因其立下赫赫战功,治水有方,拯救万民于水患之中,故而得到了众人的敬仰与拥戴。换句话说,《史记》所传达的观念是,那个时代部落首领更替的准则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拥有良好的品德以及辉煌的功绩。你觉得这段历史是这吗是假?”
    她的话语如清泉般流淌,清晰而坚定,将这一段历史娓娓道来。
    说完后,冷若霜静静地看着朱佑樘,等待着他的回应。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只有微风轻轻拂过,吹起她发丝的细微飘动。
    朱佑樘微微颔首,表示认同,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追问道:“所有的史书都如此记载,天下之人亦无例外皆持此观点。莫非这一段历史记载竟也有误?”
    冷若霜轻轻摇头,语气平静地回答道:“对错与否暂且不论,其中确有可疑之处。至于孰是孰非,我等后世之人岂能知晓?无非是凭借一些蛛丝马迹加以揣测而已。”她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真相的审慎态度和对未知的敬畏之情。
    朱佑樘又问道:“嫂嫂为何说这段历史有可疑之处,莫非《竹书年记》并不是这样记载的。”
    冷若霜点了点头,说道:“是的,《竹书纪年》确实不是这样记载的。《竹书纪年》认为,尧舜都是被接班者逼宫的。尧年老的时候,被舜囚禁起来。舜年老的时候,也被禹扔到野外,让他自生自灭。在这里,《竹书纪年》认为古代部落首领传位的方式,凭借的是暴力。”
    朱佑樘吃了一惊,只见他眉头微皱,追问道:“嫂嫂,那依你之见,这两种说法究竟孰真孰假呢?《竹书年记》所载之事是否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