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大家都已经听到张队给各位同学说的案件情况了,那么大家了解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变成了一个杀人犯的吗?同学们听到了郭教授的问题后陷入了沉思,这时候有一位同学举起手来说道:“教授,是不是因为他因为长时间的感觉不到父母的那种关爱,觉得好像自己的爸妈不够爱自己然后他产生了一种孤独的感觉,这个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友好的和对方交朋友的话,他就会很开心如果对方再对他说一些很知心的话语,他就会觉得对方很懂自己能够理解自己,也就会同时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这个人对待自己很好是真心想和自己交朋友的,就算是这个人经常让他做这做那的他都会以为自己是因为被对方所需要的而不会去发现其实这个人可能也只是在利用自己罢了。但是如果一旦真相被揭露出来后,自己也就会接受不了然后就会犯下一些不可弥补的错误来。”
郭教授听完后说:“这位同学分析的很到位,有没有兴趣以后和我干同行啊!来当心理医生怎么样啊?”郭教授笑着对这名同学说笑着。然后郭教授又继续开口说道:“其实一个人从小到大有几个心理阶段,我就具体给大家说一说这个少年心理学的一些内容吧!少年心理学主要研究少年的智力发展、个性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青春期发育及心理卫生等问题。少年期的心理发展有既不同于儿童期,也不同于青年期的独具的特征。从生理方面的变化看,少年期是青春发育开始的时期,不论是生长发育,还是第二性征的出现,都经历着剧烈的变化。生长发育进入第2个快速期。从心理方面的变化看,个性发展上最突出的变化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信心高、自尊心强个性特点鲜明、突出,但不够稳定。认识过程发展上最突出的变化是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有主导地位。情感发展上最突出的变化是热情奔放,但又容易冲动。这些生理、心理方面的变化,就是少年心理学研究的对象。”郭教授看了看底下学生的反应,有一部的同学感觉到心不在焉的,马上提醒道:“大家是不是觉得我现在说的话题很无聊、无趣。我为什么要给大家说这些呢?主要也是希望我们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提醒自己,要做到冷静不要一时冲动后不小心犯下一些无法挽回的错误来,到时可能会后悔莫及。我一会可以给大家说一些案例,现在还请大家再耐心的等待一会我说一些内容吧!”然后郭教授又继续给大家说起一些书面的知识点:“在苏联,独立的少年心理学的研究较多,除了研究论文外,也出版了一些专着。如b. a. 克鲁捷茨基的《少年心理学》(1965)是比较着名的。在日本也有一些研究和着作,如诧摩武俊等的《初中学生心理》(1981)、大西诚一郎的《初中生的心理与教育》(1954)等。在西方,少年心理学往往与青年心理学结合在一起,作为青年心理发展的开始阶段。
在中国,单独的少年心理学的研究还不多,大多结合在儿童心理学或青年心理学中。有些研究青少年生理发育的学者,更多地着眼于少年期是性机能开始的时期,并称这一时期为青春期。”
有一名同学听到郭教授说的内容赶紧开口问道:“教授,您刚才说的怎么都是一些儿童还有初中生的心理知识啊?我们现在都已经是高中的学生了啊?还有为什么我们中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会这么少呢?”
郭教授听了对方的提问后回答道:“你的问题提得很好,大家有没有发觉其实在少年时期大家受到的影响会很大,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的,但是主要的影响来自父母、同伴以及学校。首先,就父母对少年社会化的影响而言,它的作用是最明显最主要的。由于少年经常地接触到父母的言行,这种长期的紧密的联系使得父母的影响超过了其他方面。从我们出生开始就是一张白纸,而我们的父母就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是他们先用画笔在我们这张白纸上进行作画,父母对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他们对子女的教养方式起作用的。研究资料表明:对子女表示无条件的爱的父母,帮助少年发展了积极的恰当的与他人的关系,培养了对他们自我概念的信任,以及积极的自尊。而表示拒绝和敌意的父母则会导致少年在学习、智力、同伴关系、与成人的关系等方面的困难,会导致心身疾病,甚至犯罪。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少年社会化之间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少年对父母的教养方式的看法。研究资料表明:较为积极的自我概念与少年认为其父母比较接受他们,很少使用心理控制、以及父亲很少严格控制有关。少年感到被接受、有人需要以及感到一定程度的独立对于其自我价值感和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父母对于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主要在价值观和独立观念方面。这当中可能蕴含着冲突。如果父母和少年之间在价值观、理想上有相同的地方,那么这种冲突就较为平缓,双方可以发展一种相对和谐的社会关系。否则,就可能产生“代沟”。”
有同学又继续发言道:“那也就是说父母的言行举止还有三观等一系列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好的就会很好坏的也就会很坏是吗?”
郭教授回答道:“可以这么理解吧!但是也不完全就是一定的,大家慢慢的在接收到其他的知识后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自己产生一些自己的观点来,所以我们大家都要有自己的一些思维不能盲目的相信一件事情的好与坏,要有自己的是非观。”同学们了然的点点头,表示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