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移居
作者:班门弄茶   幸好遇见神最新章节     
    徐羡之、傅亮等人一步一步作死自己,个中曲折,一言难尽。

    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所走的路子,与西汉霍光如出一辙,却比霍光失败得多。

    因为霍光一直到死,都牢牢掌控着朝廷,包括皇帝的得位与废黜权。

    汉昭帝刘弗陵年长些,露出想亲政意思,结果20岁就莫名其妙死掉了。

    刘弗陵的皇后是霍光外孙女。为了确保皇帝长子由自己外孙女所出,在自己外孙女生仔之前,霍光竟然采取绝户政策,不让皇帝临幸其他妃嫔。

    而霍光的外孙女那时尚未成年。皇帝死时,她才不到15岁。

    这就导致刘弗陵绝嗣。

    作为皇帝的刘弗陵,终其一生(20岁),可能也就和幼女皇后有那么几次人类基本活动。而年幼的皇后,可能生殖系统都没发育完全。

    刘弗陵死后,霍光亲自挑选昌邑王刘贺继位。

    可是刘贺年龄较大,有自己的思想和班底,不愿仰霍光鼻息。

    于是,他在皇位上坐了27天,就被霍光罢黜。成为废帝、海昏侯。

    霍光废了刘贺,再次亲自挑选了汉宣帝刘洵。

    有昭帝、废帝的前鉴,刘洵面对霍光,战战兢兢做了6年皇帝后,终于熬到霍光归西。

    汉宣帝刘洵这才得以替刘家前辈报仇、为自己出气,夷灭了霍光三族。

    徐羡之三人从刘裕那里得到的辅政大权,与霍光从汉武帝那里得到的权力,相比之下一点也不差。

    为什么他们会败得这么快呢?

    首先当然是北方有两大强敌:鲜卑人拓跋嗣的北魏、匈奴人赫连勃勃的胡夏。

    在这种情况下,像徐、傅这样的文官,在朝廷经济事务和法律诉讼方面,权力强大是真的,但对军队控制上,他们心里还真没底。

    所以他们与皇帝抗衡,没有军队强力支持,是根本不敢过分的。

    刘义隆一上台,就任命到彦之为中领军将军,掌握了几万禁军。

    皇帝人身安全方面得到保障,立于不败之地。

    外臣如果想借外军对付皇帝,首先得考虑打不打的过禁卫军。

    在刘宋王朝,基本没有将领愿意干这蠢事。

    除非被皇帝逼得走投无路,不得不狗急跳墙。比如后来的谢晦。

    而当年的霍光,起家靠的就是掌握着禁军。从这点看,徐、傅二人与霍光完全不在一个层次。

    徐、傅二人很快被清算,最重要的是徐羡之杀害刘义符、刘义真。

    他们不干这事,刘义隆不会把除掉他们当做首要目标。

    他们本来也不是祸国殃民之辈,反而是尽心尽责处理国事之属。时间一长,刘义隆与他们达成君威臣能局面,也有可能。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徐、傅被诛后,谢晦指望自己与檀道济同时手握大军,互为倚靠,对新皇帝形成制约。

    可惜谢晦的如意算盘,抵不过刘义隆身边几大谋士的算计。

    他们分头出动人员拉拢檀道济,与他商谈条件。

    最后,檀道济亲自出动,配合到彦之率领的朝廷西征大军,讨伐荆州刺史谢晦。

    谢晦本人及其大军得知檀道济来伐,心态崩溃。

    谢晦以及家人、手下一众党羽,包括长史、参军、主簿等等,如谢遁、谢世基、孔延秀、周超、贺愔…,尽皆被杀。

    谢晦到死也没搞清楚,皇帝用了什么办法,让檀道济这位废皇帝的主力、杀王爷的铁盟,倒戈来对付自己。

    清算了谢晦之后,刘义隆对江山的统治,至少在对内方面,是非常稳固了。

    于是他借论功行赏之机,对权力进行重新分配。

    选边站队正确并立下大功的檀道济晋升征南大将军,调任江州刺史。

    由将军晋位大将军,这是前跨了一大步。但是由南兖州刺史调任江州刺史,辖区位置重要性下降了一大截。

    皇帝亲信、中领军到彦之外放南豫州刺史。

    益州刺史张茂度在讨谢战役中犯了错误,被调回京城。吉翰任益州刺史。

    任命骠骑将军刘道产为梁、南秦二州刺史。

    刘义隆信任的刘粹去世,由族叔刘遵考接任雍州刺史。

    先皇刘裕之继母萧皇后的侄子萧思化担任青州刺史。

    刘义隆让四弟刘义康担任荆州刺史。

    堂弟刘义欣任南兖州刺史。

    王仲德升为征北将军。

    二哥刘义真平了反,他身边的人都得到补偿。其中参军段宏刚随到彦之参加了平定谢晦叛乱的行动。刘义隆任命段宏为散骑常侍、骁骑将军、淮南太守。

    朝廷内也进行了调整。

    舅爷爷赵伦之被任命为左光禄大夫、领军将军。

    左光禄大夫是所有皇帝身边侍臣的老板,领军将军是外军将军之统帅。赵伦之的位置,相当于中组部长、军委副主席,十分关键。

    新加入刘义隆参谋部的王弘,担任侍中、司徒、扬州刺史。

    扬州刺史是排名第一的刺史。王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老资格参谋部成员王华任录尚书事、中护军。

    录尚书事约等于宰相之首,中护军就是禁卫军首领,掌管皇宫和皇帝安全。刘义隆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到彦之接任中护军。王华重要性可想而知。

    王昙首是追随刘义隆身边最久的谋臣,也是最信任的师爷。不过他是王弘之弟、王华堂弟,所以位置排他们二人之后,担任侍中,领骁骑将军。

    其实刘义隆有事情,最先想到的是王昙首。

    谢弘微与王昙首一样,是刘义隆身边最早的幕僚。现在被授黄门侍郎、右卫将军、尚书吏部郎,参预机密。

    殷景仁早年是先帝刘裕身边的参军,后来担任过皇叔刘道怜骠骑将军府主簿。刘义符登基后担任中书侍郎、左卫将军。可谓对刘家人忠心耿耿。

    刘义隆封殷景仁左卫将军不变,加任侍中。

    刘湛过去是先帝刘裕身边主簿,后来到彭城王刘义康府任主簿,刚升长史不久。刘义隆这次为拉拢四弟,任命刘湛为侍中。

    这样,王弘、王华、王昙首、殷景仁、谢弘微、刘湛,成为刘宋朝廷六宰相。

    ……

    刘义隆的这一拨人事调动,体现四个特点:1.刘氏宗族和外戚占据大量要津。2.刘宋第一大将檀道济官位高、作用小。3.南豫州刺史到彦之和征北将军王仲德,成为今后北伐主力。4.刘义隆十分重视四弟刘义康。不但让他到战略重镇荆州担任刺史,还把他府中长史刘湛擢升为宰相。

    ……

    萧西风五人待在京口,初来乍到,加上位卑势弱,对外界发生的事,只能一知半解。

    但这里毕竟是彭城王刘义康的徐州刺史部,他们还是感受得到那一阵阵惊涛骇浪:弑废帝、杀黜王、迎新皇、诛宰相、屠刺史将军…

    不过,萧西风的心态波动不大。萧庆四人一向唯萧西风马首是瞻,更是没受太多影响。

    主公刘义康作为新皇帝年龄最长的兄弟,得到皇帝信任,被调往上游驻守重镇。

    孙延安自然也带着萧西风五人跟随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