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前边讲凌家一行人自安徽休宁出发的第53天,我们离开沅陵古城,沿着杨溪古道,来到了荔溪口古镇。
话说,杨溪古道是古代的军事要道,传说是当年秦始皇为南征百越而修建;经后人考证,该古道早在唐朝以前就存在,也是茶马古道中的一条要道,后世称之为:杨溪茶马古道。
杨溪古道沿着沅水修建,在沅陵城西的古军屯城位置,沿杨溪转入群山之中。
我们沿着两边是古树参天、中间是溪水潺潺的杨溪古道,在山谷之中穿行。
走出山谷,眼前豁然开朗!
只见前方是一处群山环抱的开阔地,一条宽阔的河流从中央流过;河流两旁,是广阔的田野,周围依山建有许多灰白色的院落,在青山绿水、方方块块的田中,显得整洁优雅。
船夫对我和萧遥剑说:这里就是荔溪口。
萧遥剑说:如此说来,前边的河流不是杨溪,而是荔溪?
船夫说:对!出了山谷,就是荔溪;荔溪的水,从这里的群山中奔流汇聚,再与沅江汇合;你们别看这荔溪宽阔沉静的样子,荔溪虽然叫溪,这里的水很深的,可以停泊很大的船只;荔溪附近共有七个大码头,其中沅江那边有四个,荔溪占了三个!
我们听了,都不禁“哇”了一声!
或许有人有疑问,既然沅江航船如此便利,为什么我们从沅陵出发,不坐船呢?
有两个原因:
一是从沅陵到荔溪口,走杨溪古道不但是陆路,而且是时间和路程更短,便利又安全。
二是因为我们一行百多人,如无官府提供的大船,需要分成起码五艘船才可以,这样不利于互相照应。
古人常说“欺山莫欺水”,山有多高可能肉眼可见,但是水能有多深,却往往颠覆人们的想像。
越是风景独特的地方,越是危险埋伏。
神秘深邃的山谷,可能会有突然而至的山洪;静如处子的湖泊,可能是某次强烈地震形成的堰塞湖。
日以继夜地从高山群峰由上而下的涓涓流水,能掩盖深不见底的渊池。
我们在山谷中,如果遇见深蓝、深绿色的溪流或湖泊,不要开心忘形落水畅泳,反而要加倍小心,因为深蓝、深绿色的溪流或湖泊,表示水很深,可能下边还有水面上看不见的漩涡,一不小心可能被拉进了地下河。
如果偶遇山洪爆发,不要强硬跨越,而应该想办法往比水流更高的地方攀爬,才可能逃离山洪的威胁。
言归正传。
我们沿着青石板道,穿越田野,走进荔溪口古镇。
荔溪口古镇挨着荔溪,依山而建,分为三层街道,中间那条是主街道,街头至街尾有近300米;众多横向的巷子,把三条纵向的街道划分成许多井字结构;街道的路面,均由石板铺成,整洁干净。
走在古镇的街道上,不难看出古镇的建造之初,经过了有识之士的指导和详细用心的整体规划。
走进古镇,才发现镇上许多院落,都是用青砖封火马头翘角墙围成,这种建筑同时兼具防盗、防火功能。
院子的面积很大,沿着院子高大密实的围墙,虽然看不到院内建筑格局,但是光从院子外部装饰,就能感受到院主的殷实富有。
走在荔溪口古镇的青石板街道上,这里店铺林立,茶楼酒肆,鳞次栉比,人来人往,热闹非常!
我小声地说:为什么位于群山中的荔溪口这么热闹?看起来比沅陵更热闹!店铺里的商品也远比沅陵丰富!
船夫听了就说:荔溪口虽然是在群山之中,但是这里却是一个商品集散地。
萧遥剑问:何解呢?
船夫说:荔溪口镇位于荔溪河入沅江的位置,溪口河滩开阔,水流平缓,便于来往于沅江或荔溪河的大大小小船只停泊,上下货物。从四川来的大货船,装满盐和其他日用品,从四川出发,溯江而上,来到荔溪口,卸下货物,货物在这里分发至荔溪、舒溪以及沅江上游,再将辰州府产的桐油,装船运至长江各口岸。
萧遥剑听了就说:原来如此!我曾听父亲说过,川湘两地盛产桐油,而且桐油如同食盐一样,是由官府管控,必须要持有官方开具的官运通行函方能运输。
船夫说:对!我们一路走过来,看见有些桐树林旁就立有辰州府的封山禁碑,明令规定不得私人砍伐桐树!
我在现代时,读过一个历史,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桐树种植国,更是最大的桐油生产和出口国。
日本侵华所到之处,实行经济封锁,汽油更是封锁之列。
我国就用四川和湘西生产的桐油,提炼成汽车和飞机能够使用的燃油,在中国参与抗日的飞虎队飞机就曾经使用过这种燃油。
我看完这个知识时,内心十分感叹,原来汽油还可以有这样的替代品。
不过,我从来不曾深入想过桐油在古代也是这么重要的。
我好奇地问船夫:桐油有什么用途?用来食用吗?
船夫大吃一惊,说:桐油有毒,绝对不可以食用!制造桐油的桐树籽也不可以食用!桐油可分生桐油和熟桐油两种,生桐油继续加工就成为熟桐油;生桐油可以制药,熟桐油除了可用于金属的防水防锈,涂了熟桐油的木质家具和用具,不但可以防水,还可以延长使用寿命。
正在说话间,我们就到达了客栈。
我们不知道的是,在荔溪口古镇,我们将会有神奇的遭遇。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