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四十九章 选择
作者:屏峰书生   宋国崛起最新章节     
    太子寿缓缓收敛仪容,重新恢复到原本恩威难测、无悲无喜的表情。他的太傅曾经教导他要用这样的姿态,在臣子面前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
    这是所谓的人主之道,只要人主的说话越是模棱两可,表情越是变幻莫测,臣子们就越是琢磨不透人主的想法。
    这样的好处颇多,比如说万一人主起初考虑不周,可以给自己留有余地,诿过于下,事情干砸了,怎么会是领导指导无方呢?肯定是下属没有正确领会领导的意图;万一事情搞砸了,还可以保持权威的坚挺,给人一种“领导永远正确”的假象。
    “只是一臂而已。”太子寿不想和鲁国正面交锋。
    “鲁国乃公车千乘之国,总不能半其国而援宋,难道鲁公不怕齐国越过泰山攻打鲁地么?我料援宋鲁军力弱兵寡,不足虑也。”华元觉得是时候把大刀向鲁宋联军头顶劈过去了,“元愿为先锋,袭掠郜城,以试其虚实。”
    “不可。”太子寿断然否定了这个提议,在他看来,华元的请战是有私心的。梁丘等降城地处济水南岸,郜城之于梁丘,犹如荷戟之士立于卧榻之侧,只要宋国还没有被彻底干趴下,叛党诸城就随时有可能被宋国突袭。
    除此以外,华元和曹国的信任还没有建立起来,现在曹国对宋国的敌意还隐藏在战争迷雾之中,双方都没有撕破脸,甚至曹国都没有把收服叛军诸城的通告发给周边邻国,从法理上说,万一事情有变故,比如说曹君突然改主意不想打了,飘然抽身而去,那华氏就彻底没有活路了。
    只要曹兵和宋兵交上手,互有杀伤,曹国才算彻底被拖下水,华氏才算真正有了靠山。
    “五指要拧成一团,握成硬拳,方才有力道。”太子寿坚持要等鲁兵也被调离才肯动手,他无论无何不肯同时开罪两个国家,就连联络长狄,祸水引于鲁,也是背地里偷偷搞的。
    “用兵之道,在乎时机。所谓成者,不外乎在决定性的时间、地点,投入最多的兵力、最凌厉的攻势,就像猛然的拳击一样。
    为将者,须有耐心,窥伺良机,闲静时,不动如山;战端一启,迅疾如风,侵掠如火。
    比及长狄催逼,鲁军开拔,宋公构乱于内,楚旗鹰扬于外,设若此,宋卬孤立无援,方可击之无虞。”
    少顷,左右来报,羊斟归来。
    羊斟是个很上道的士子,华元最赏识他的地方,无疑是羊斟的工作作风。
    羊斟是个体贴入微的人,特别擅长替领导把方方面面考虑妥帖。
    这不,羊斟人未亲至,先写了一份报告摘要,简明扼要地汇报了此行的主要收获,通过华元的亲信,递送给华元过目。这无疑是在为军务冗杂的上司省时间。人类肉眼扫描文字的时间,快则一目十行,慢则一分钟五百字,这可比语音口述要富有效率得多。
    等到真正接见的时候,华元已经对谈话的方向形成了大致的轮廓,这样就可以单刀直入地探讨技术细节,省略了一大笔不必要的时间成本。
    华元捧着竹简,越看越欢喜,年纪轻轻就笑出了鱼尾纹。
    “华大夫,请把竹简呈上来,让本太子一观。”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羊斟的工作成果,太子寿也是极为上心的。
    很快,华元就看到太子寿肩膀微不可见地下降些许,这是人体放松、压力卸下的迹象。
    “善,宋兵羸弱,全靠诸侯援军,方才有气候。”太子寿对战争的前景越发看好,他脑海中不自觉地出现自己振臂一挥,宋国的城邑一个个被曹兵鲸吞的壮丽景象。
    “太子,是不是可以试探性地……”华元眼里焕发出神采,殷勤地期待着太子寿攻打城池的军令。
    太子寿微微扭动脖颈:“虽然形势大好,但还不是最佳时机。本太子执意如此,还请华大夫勉为其难。”
    “这个羊斟,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本太子要接见他。此非谋事之地。”太子寿指了指他们周遭的环境,流水潺潺的渡口,站立着为数不少的将士:“请华大夫一道入帐。”
    ……
    “这个羊斟,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太子寿和羊斟进行了一番深入浅出、君臣相得的谈话,太子寿再次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刚才在中军帐内,羊斟抛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欣喜的情报,就连郜地瓮城的结构都画的清晰可见,哪里是藏兵洞,哪里是箭塔,哪里是通道的大门,都标记得明明白白。
    太子寿还是第一次见到标有图例,绘有比例尺的舆图——当然这是公子卬的杰作,太子寿以为这些都是羊斟自己琢磨出来的创举。
    除了情报上的突破,羊斟还给出了自己独到的分析,他不仅点明了郜邑在晋兵撤离后暴露出来防守上的漏洞,甚至还给出了两套曹兵进攻的战术方案,一套勉强优秀,另一套看似完美无瑕。羊斟在不同方案陈述之末,列出利弊,明确表达自己的倾向性。
    公子卬告诉过羊斟,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主,都喜欢做选择,而不喜欢做判断。给领导出选择题的臣子会显得考虑问题周到细致,没有遗漏,并且有前瞻性,就好像一般人只能想得到一,他却能发散到二。
    而给领导作判断题的臣子无疑很难受到青睐,就像海瑞这种人,只会摆出孤零零一个正确的答案,要是领导顺着你的意思做出决定,旁人就会觉得这是臣子谏言的英明,而不是领导的乾纲独断;要是领导否定了臣子的意见,万一事后证明臣子的忠言逆耳是正确到无以复加的,那到时候领导就会被贴上昏聩的标签,即使大家不出言议论,也会道路以目,搞得领导的威信扫地。
    羊斟无疑很上道,事情万一错了,无疑是他替领导背锅——毕竟失败的方案也是他提出来的。事情万一成了呢?无疑是领导的功劳,是他凭借英明神武的决策力,才在两个答案之间遴选出最佳解。
    更妙的是,两个方案被设计得相形见绌,看似做题目的是太子寿,但是羊斟相信,太子最终一定会选择那套看起来最完美的方案,这样就让曹国的兵马顺着羊斟的指挥棒走。
    “你第二个方案是妥贴的,等鲁兵退却,我军就执行你这条路线。”太子寿果然上钩了,还赏赐了羊斟不菲的财帛和一同宴饮的资格,恩宠一时无二。